从空中俯瞰,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所在的吴营村,三面被河流环绕,只有南面与大路相连,仍保留着从前村寨的模样。村寨门口两座“军民鱼水情”的雕塑,默默述说着七十多年前那场气势磅礴的大战役。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后方指挥所会师临泉
吴营村所在的阜阳市临泉县,位于安徽西北,北连鲁西南,南接大别山,74年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选择临泉作为前沿阵地和休兵之所,在此运筹帷幄,指挥部队作战长达88天。
年8月7日,鲁西南战役后,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人民网韩震震摄
“刘邓大军一举进入国民党区域,在解放区外线大量歼敌,史书评价此战‘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相持进入战略反攻的序幕’。但当时没有后方支援,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部队打得非常艰苦。”临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韩静曾在纪念馆工作多年,对这段历史深有研究。
在严峻形势下听党指挥、勇担大责、艰苦奋斗,部队行进的每一步,都要考验指挥者的智慧,而选择临泉行军、休整,则是一个非常务实的战略决定。
从地形上看,临泉位于豫皖交界,北有泉河,南临洪河,又接近沙河、淮河,是平原水网地区,不便于敌军的机械化部队作战。在这里建立根据地,也可以把大别山解放区和豫皖苏解放区连成一片。
“同时,临泉还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年魏野畴在阜阳发动‘四九起义’后,临泉先后爆发了‘长官店暴动’和‘桃花店人民武装斗争’。刘邓大军走后不久,年10月,华东野战军就解放了临泉全境。”韩静说。
也正是基于这些考虑,离开临泉挺进大别山3个月后,年12月,为粉碎敌人的围攻,刘邓大军组成两个指挥部,邓小平率前方指挥部及野战军主力留在大别山坚持内线斗争,刘伯承率后方指挥部和第一纵队北渡淮河,挺进淮西,在临泉指挥外线作战,打乱敌人的作战计划。
年初,面对新的斗争形势,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刘邓大军将主力调出大别山,同年2月24日,大军两个指挥部在吴营村所属的临泉县韦寨镇会师。
吴营村的军民鱼水情雕塑。人民网韩震震摄
小村寨驻扎指挥部,点滴故事记录军民鱼水情
“部队来的时候,把附近的土匪打跑了。经过我们村时,大人从寨门往外看,说这支部队不赖,就选了几个人出去欢迎。没多久,战士们就住到村里了。”今年89岁的吴营村村民韦连庆说,当时村里来的队伍电池多、电线多、手枪多,后来才知道是大军的指挥部。
韦连庆介绍,吴营村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由于地处两省交界,再加上交通不便,当时周边匪患比较严重,所以村民就在四周挖出两层河沟,建起寨子寻求自保,村里还修了简易防空洞,只留一个南门与外界相连。
村寨有一定防御能力,再加上群众欢迎,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就选择驻扎在吴营村,并在这里指挥部队休整、补给,并为下一步指挥中原作战做准备,一直到年4月4日才离开。
韦连庆、韦玉民在讲述刘邓大军到村寨的那段历史。人民网韩震震摄
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里,记录了那段部队与群众的军民鱼水情。
吴营村不大,村民吃水都来自寨子门口的一口水井,冬天水位低,村民吃水困难,警卫班的战士们帮忙将水井挖深,解决了村民吃水问题。
今年77岁的韦玉民,当时虽然年幼,但时至今日,仍记得解放军来时的场景。
“部队来的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放鞭炮、放烟花,还有文工团表演,那个元宵节比平时过年还热闹。”韦玉民说,那段时间里,战士们分散住在村民家中,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帮村民扫地、打水,村民们也会帮战士们缝缝补补、浆洗衣被。
据临泉县地方文献记载,刘邓大军在临泉的88天,临泉人民全力支援,为部队提供粮食约余万斤,柴草余万公斤,鞋袜3万余双,棉花3万余斤,土布4万丈。更有众多青年踊跃参军,从此跟随大军辗转南北。
党员在纪念馆参观学习、重温入党誓词。人民网韩震震摄
挖掘传承红色文化,砥砺前行谱写发展新篇章
在纪念馆的一角,一张有些破旧的《革命军人证明书》,静静躺在展柜里。这张证明书的主人,是一个叫秦全福的军人,年加入共产党领导的临泉地方武装,同敌人斗争两年后,加入刘邓大军,开始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年6月,光荣退伍的秦全福回到了临泉,并被安排到当时的临泉县教育局工作。对于穷苦人家出身的秦全福来说,一个稳定的工作是很让别人羡慕的,但他仅在教育局待了三天,就提出要回家。
秦全福找到组织说,他是一个农民,没什么文化,当兵打仗还行,在教育局工作就会误人子弟,自己没法很好地为党的教育事业工作,不能凭着军功章吃闲饭。就这样,他回到老家,在农村默默生活了一辈子。
纪念馆里收藏着很多感人故事。人民网韩震震摄
类似的感人故事,在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还有很多,故事所讲述的那段难忘岁月和革命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砥砺前行。
千里跃进大别山纪念馆、魏野畴纪念馆、临泉县党史馆、张蕴华烈士纪念馆……近年来,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临泉县讲好革命故事,探寻红色足迹,将红色基因注入生态旅游,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而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这些红色场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缅怀革命先烈,感受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目前上述四个纪念馆已累计接待参观团队、群体30余万人次。
70多年来,茅草屋变成了小楼房,泥巴土路也全部硬化平整,吴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刘邓大军在这里的故事,仍一直深深印在人们心中。
虽已89岁高龄,但只要有时间,韦连庆还是会应邀到纪念馆去,向游客讲述那段历史,“幸福来之不易,只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