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姑娘亲历孤岛不孤,淮河安澜安徽妇

安徽阜阳王家坝,地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是淮河上中游的分界点,建在这里的王家坝闸,被认为是淮河防汛的“风向标”,有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称号。而王家坝闸东北面,是蒙洼蓄滞洪区,那里居住着近20万人。7月20日,王家坝的水位超保证水位,持续上涨,这一河段洪水红色预警。

7月20日8点30分左右,淮河王家坝13孔闸门全部开启,向蒙洼蓄洪区分洪。

01:28

7月23日13时,接国家防总关闸指令,淮河王家坝闸13孔进水闸门缓缓关闭。随着闸口处嘶吼咆哮的淮河水浪渐渐平复,历经76小时28分钟,王家坝开闸蓄洪告一段落。

蓄洪区转移安置情况如何,留在“孤岛”上没有撤离的群众生产生活如何保障?带着这些问题,徽姑娘第一时间来到阜南王家坝,深入一线亲历探访。

洪水围庄,“孤台”可安?

整个蒙洼蓄洪区内生活着约17万人,在多年抗洪经验中,当地老百姓利用智慧发明了两种生活区域——保庄圩和庄台。

00:37

这次王家坝开闸泄洪,三亿立方米洪水奔向平方公里的蒙洼蓄洪区,个庄台中77个庄台成为一个个“孤台”。

我们前往的阜南县曹集镇东田坡庄台就是其中一个“孤台”。

出行保障

记者乘坐的这条船的船老大李师傅告诉我们,自从路被淹了,这艘船就在镇里和庄台党支部的指挥下来来回回运送物资和人员,一趟就要一个小时,几乎全天都在船上。“一天要送多少次,我自己都记不清。”

为了确保船只的运送安全与协调迅速,每一只防汛船上都详细地标明船长与庄台党支部书记的电话号码,24小时不关机。李师傅说,看到这个标牌,老百姓放心。

生活保障

当地政府对庄台上的群众做“四有一无”的保障,即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无人员伤亡。徽姑娘在探访过程中,时不时就能看到消防应急救援和当地民兵力量搭乘冲锋舟、橡皮艇在水面穿梭,正一趟趟为庄台运送人员、物资。

庄台上的物资供应与基础设施保障虽然简陋,但不成问题。村委会主任李敏与村民同吃同住,寸步不离。最紧张的那几天,她几乎不眠不休,一包方便面就是一顿饭,喝水都顾不上。

医疗保障

驻点的医疗队在对村民进行细致的身体检查。

医院医生韦医生在第一时间被派来驻扎东田坡庄台,他正拿着满满一本记录群众身体情况的本子与李主任一一核对。记者看到,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所有老人的过往病史、身体状况、家庭情况。

“孤岛”不孤,淮河安澜

这次蓄洪转移群众19.5万人,阜南县抽调成立了个工作队,进驻个庄台、保庄圩,并组织名党员志愿者,分布到王家坝、老观、曹集、郜台四个乡镇,开展志愿服务,随时解决百姓困难。

每一个庄台都挺立着这样一面党旗。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党旗。老百姓说,看见“她”,心里踏实!

退水前的这段日子,他们的生活可能不是那么方便,甚至还会有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大家的帮助,孤岛上的他们,绝不会孤单,因为他们的背后有国家。洪水,终将退去;家园,也将重建。

阁亭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攀谈、打扑克、散步,孩童们奔跑嬉戏,全然没有“孤岛”围困的窘迫。

正在编篮子的奶奶已经60多岁了,也曾经历过洪水与泄洪,虽然蓄洪泄洪对他们的生活还是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村里和政府,我们不担心!”

随着汛期水势逐渐平稳,前来支援王家坝保庄圩和庄台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团体也在陆续分批撤离,前往更加严重的灾区进行救援。

坝内的水面随着闸门缓缓落下而逐渐平静,村民们也拿起渔网和平日里一样开着船驶向坝内深处准备捕捞。

END

舍小家,顾大家,时隔13年后,我们再次见证了“王家坝精神”。

愿洪水早日退去,愿沿淮受灾人民早日开启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的征程!

策划/省妇联政务新媒体中心

文案、排版/李映荷

摄影、视觉编辑/郑在川、蔡威

感谢中国妇女报安徽记者站站长王蓓老师指导策划采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