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pf.39.net/bdfyy/tslf/150928/4703211.html一直以来,关于阜南县地里城的名称来源并不确考,虽有两种说法,但都缺乏依据,而且存在矛盾。一、《阜南县文物志》所载:颍水故城据明《正德颍州志》介绍:元至顺壬申年,即公元年,颍州府知归旸,奏请皇上,在洪河北岸的地里城这个地方,添置个颍水县,延及元至正辛卯年,即公元年,刘福通率红巾军烧颍水县,工部尚书李守忠之子冕率众拒之,不支被执,奋骂就死。至此县遂废,并入颍州。所见有关文献资料,此县名均称之“颍水”唯有清光绪三十年一块残碑上说:“粤稽郡志,地里城即古迎水县遗址也。”“颍”与“迎”,字音相近,字义不同,何为是?苦无佐证。窃思之,地里城在汝水之阳,相去不足千米,如以河道取县名,应是“汝水”或“汝阳”,为何以百里之外的颍水为县名呢?县取名“迎水”二字,因汝水自西南奔涌而来,县城所在地,恰首当其冲,其意了然,似属可靠。而《粤稽郡志》将“颖水”县称之“迎水”县,亦必有据,其据待考,本志只有暂时依附说,仍称“颖水”。古颍水县城之规制,志无详载,在世之乡老,亦未有见城墙、城壕之残迹者,四界难以认定。较为普遍之说法:其南门在集南头,洪河分洪道左堤之下,即今日居民乔印富住处,埋有石门枕为证;北门在今地城小学所在地,宅后有沟,疑其为北城壕也;西门为老街之西巷口,位于双塔福寺之东北隅;东门为集之东巷口,三因桥之西。纵约米、横约1.10米、呈四方形。四门之内,瓦砾到处可见,居民用之砌墙铺院者,到处皆是。今地理城老街西去八十米,是一方形高地,状如龟盖,隆起处超出四周地面两米余。南与古双塔福寺隔一洼地,西北临老鳖湖。台四周。土微红,杂有砖瓦和陶器残片。此台乡人皆呼古城,有人认为此即颍水县城遗址。所可疑者,台面广仅十亩,筑寺院尚可,若建城则太小,似不足信。颍水城,而改呼地里城岂不怪哉?而地里城集名之由来,亦无文字可考,询诸当地乡民,众说纷纭,使闻者莫衷一是。一说:地理城一带,在明清之际,迭遭兵燹水患,粮食欠收,河南大米涌入此地,饥民在此籴米,故曰“籴米城”。因“籴米”“地理”谐音,辗转相传,遂由“籴米城”而变为“地理城”此说较可置信。二说,刘福通率部烧毁县城,夷为平地,后来在平地里重新兴集,故曰地里城。考之古籍,“地理城”亦有书为“地里城”者。此说似合情理、细推敲之、实则牵强附会。若集之初名,即曰“地理”,太俗不可耐。在平地里兴集、岂止此一集乎?为何其他集不呼此名。二、明正德《颍州志》、清道光《阜阳县志》所载1、明正德《颍州志》古迹部:地理城,在州南一百一十里汝水阳。相传元至顺壬申,同知归旸请添置,县名颍水,今寺基,故城隍庙也。至正辛卯,刘福通作乱。流劫乡村,破烧县治,遂废。2、清道光《阜阳县志》古迹部载:颍水废县城县南百十里,淮水北,俗呼地里城。元至顺中置,至元中刘福通作乱,毁;今为寺,寺基故城隍也。明正德《颍州志》成书于大明正德六年,也就是公元年。清道光《阜阳县志》成书于道光九年,也就是年。两书成书时间相差年。所记载内容基本一致,明正德《颍州志》稍详,清道光《阜阳县志》只是沿袭其说。在两志的记载中有一个共同的类别特征,就是把地里城列入古迹部,这一点特别重要,它是解开地里城名称缘由的重要环节。三、地里城名称辨析在《阜南县文物志》中,关于地里城名称的来历,并未给出答案。文中一面给出说法,一面又否定说法,让人一头雾水。1、志书中记述的地里城是指被焚毁的“颍水县”吗?答案是否定的。志书中此条记载是两层意思,一是“地里城在一百一十里汝水阳”。二是顺带讲述了迎水县的兴废。志书中根本没认定地里城与迎水县城是同一个地方,因此两者并不是一回事。而清道光《阜阳县志》说“颍水废县城县南百十里,淮水北,俗呼地里城。”此时已将两处混为一谈。2、明正德《颍州志》将地里城列为古迹部,并且与胡子国、沈子国同属古迹。该志书在《颍州志凡例》中写道:“古迹采摘,有典故载古志,非耳目所及,隐于子史百氏者,近似必录;其名似荒唐者不纂。”这说明该志古迹部的入编内容,均来源于古志与前人子集。由此可知,地里城存在时间久远,早已是古迹。3、关于县名,志书多记载为颍水县,而清光绪三十年的一块残碑上则记为迎水县,刊文为:“粤稽郡志,地里城即古迎水县遗址也。”那么,究竟是颍水县还是迎水县?其实《阜南县文物志》中的“颍水故城”一文已经作了分析:“因汝水自西南奔涌而来,县城所在地,恰首当其冲,其意了然,似属可靠。”也就是说应该叫迎水县,这一点我也比较认可。其实这一点不必纠结,志书中总会出现以音为记的谬误,此类情况在古籍中常见。4、刘福通毁迎水县变成地里城?既然地里城早就是古迹,那么刘福通烧毁迎水县城,然后才有地里城之说法显然不成立。刘福通焚毁迎水县是年,距明正德《颍州志》成书才年。迎水县被毁后,其旧址一直处于大明本朝,不可能将其列为古迹。地里城名称的由来与刘福通毁城并没有关系。5、籴米之地讹为地里城?《阜南县文物志》中的“颍水故城”一文中写道:“地理城一带,在明清之际,迭遭兵燹水患,粮食欠收,河南大米涌入此地,饥民在此籴米,故曰“籴米城”。因“籴米”“地理”谐音,辗转相传,遂由“籴米城”而变为“地理城”此说较可置信。”这种说法毫无依据,完全是穿凿附会。根据语音的演变分析,谐音之说几乎不可能。6、地里城在哪里?《阜南县文物志》描述:“地理城老街西去八十米,是一方形高地,状如龟盖,隆起处超出四周地面两米余。南与古双塔福寺隔一洼地,西北临老鳖湖。台四周。土微红,杂有砖瓦和陶器残片,此台乡人皆呼古城……”这段描述,经现场踏勘,是可信的。这块高地位于现在地里城大桥北头米处,高地的绝大部分已被公路与民居占用。经省市县考古专家现场察看,认定这块高地是一处大汶口至西周时期的文化聚落遗址,这与历代志书记载的古迹相吻合。由于文化层的叠加,于是出现了“地里城”之说,地里城就是地里有城的意思。或许有会人说明正德《颍州志》里记载的是“地理城”而不是“地里城”,这其实是修志过程中以音为记的讹误而已。四、地里城之名1、地里城之名源自迎水县城西的“古城”,它是大汶口至西周的文化聚落遗址,在历代志书中被列为古迹。2、迎水县虽然被毁,但在其旧址上依然有集市兴起。这个集市就以古迹“地里城”为名,延续至今。这正是清道光《阜阳县志》将地里城与迎水县混为一谈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7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