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阜南教育共同体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运营总监:鲍安常LJ

年3月31日整理

近年来,安徽省阜南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把老百姓的需求作为前进的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断缩短城乡教育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一样享受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这种改革模式目前被称为“城乡教育共同体”,简称“教共体”,其分为“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和“松散型教育共同体体”两种模式。阜南县教共体在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齐心努力下,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大带小,小学校“五脏俱全”

接受采访的阜南县第十二小学(原苗寺小学)陈建华副校长听说中国网曾于年到访过他们学校,笑着说:“估计你们找不到过去的影子了。年的建筑只有食堂还保留着,其他的全部拆除重建了。”

阜南县第十二小学(原苗寺小学)历史悠久,位于阜南县城南五岔路。在落实阜南县教育共同体建设工作中,主动托管了4所偏远的农村学校。年度“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优秀节目展演中,荣获安徽省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称号的李想就出自该校。

走进阜南县第十二小学,眼前的景象果然出乎意料,原先的操场炉渣跑到换成彩色塑胶的了,环形教学楼布局合理,校园干净整洁,食堂对面的多功能报告厅正在紧张施工,主体工程已完工。

阜南县老观乡顺河村的王郢小学是阜南县第十二小学托管的4所学校之一。3月23日下午,中国网韵动安徽采编人员随同阜南县第十二小学校长许艳,在路况很好的情况下,驱车40多分钟,来到了这所位于蒙洼蓄洪区庄台上的王郢小学。

庄台上王郢小学在夕阳余晖的掩映下,格外整洁宁静。采编人员边参观边听许艳校长介绍,对这所“袖珍型”学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该校始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在教共体实施之前,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蒙洼地区经常蓄洪以及学校各类设施年久失修等因素,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

而如今在教共体的带动之下,王郢小学不仅校容校貌焕然一新,而且教学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除常规教学之外,音乐、绘画、书法、乒乓球课,口琴课全面普及,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方面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对王郢小学如今的变化,许艳校长动情地说到:”看到学校发展成这样,我感觉能为孩子,为阜南县教育事业做点贡献,非常欣慰。我们要用改变家风的理念来改变一个孩子,一定把感恩、爱国、善良、仁爱耕植于心,让孩子们将来把人生路走好,为成长带去光明、力量。发现优点,因材施教。王郢小学如今所取得成效就是很好的范例“。同时许校长还真切地说:“没有名师就没有名校,我们还要把教师队伍带好,让教师改变观念,抓教学质量,树立良好形象,提倡老师每学期至少要读两本专业书籍、每月要看一本以上的知识性杂志。”

陈副校长介绍说:”许校长干起工作来就是拼命三郎,我们学校多名学生,没有哪个学生家许校长没有去过的,最偏远的在临泉县境内。在老观乡宣传招生,她走遍了所有的庄台,到所有学龄前孩子的家一一访问。为了教育,她不计个人得失,忘我工作,从没听她说过一句抱怨的话。”

自从许艳校长挑起建设阜南县第十二小学教育共同体的担子以来,工作十分繁忙,每天晚上回家都在10点左右,时间久了丈夫多少有点”小意见“。直到有一天,他下乡到老观扶贫,听到群众对许校长的敬佩和赞美时,才理解了妻子,并开始全力支持她的事业。

罗老师夫妻俩都是王郢小学的老师,每天放学其他老师都走了,只有他两住在学校。罗老师说:”我们家在阜阳市区,离这里远,一个星期回去一趟看看父母。为了教育事业,我们校长都如此拼命,我们无怨无悔。这里民风挺好,按照县里给的政策,我们待遇要好于城里的老师,每月可以多领好几百块。只是没有在城里热闹,我们老师为人师表,要耐得住寂寞,习惯成自然。”

名校带弱校,带出“幸福的烦恼”

潘桂萍是阜南县赵集镇冷庄村人,小孙子在阜南县第一小学西校区(原冷庄小学)上二年级。3月23日上午,她在学校当志愿者,在学校做志愿服务。当被问及“孩子在这里上学可方便?”时,她停下手里的活,用右手捋了捋额前时尚的黄头发,笑着回答:”在家门口上学当然方便啦!你看,如果孩子在城里上学,我还得进城租房子陪读,光这一项每年都要花销不少钱。这里的老师,好多都是县一小来的,教学质量又不差。我们家长每个月都有机会来校园当志愿者,可以陪孩子在食堂一起吃饭,既增进了亲情,又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赵集镇冷庄小学位于城乡结合部,距离县城约5公里,曾是一所频临倒闭的学校,学生最少的时候才86人。

该校负责教务工作的席锐老师介绍:“我是年8月15日到这里上任的,我们以阜南县一小的名义下乡宣传招生,当年就增加了两个班的新生,这90名新生还有一部分是从外地回流的。”

”我们按照‘五个统一、四个起来’的要求,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事实证明非常有效,截至目前,我们在校生增加到人,吃饭都得分3批次,人满为患了“。如今学校的发展,已为教职员工带来了“幸福的烦恼”。

席老师所说的“五个统一、四个起来”分别是:学校统一名称、课程统一管理、师资统一调度、师生统一评价、财务统一管理,人员管起来、课程开起来、设施用起来、内外动起来。

原阜南县鹿城镇项集小学,年8月份依托教共体”名校带弱校“政策在阜南县第七小学托管下,形成现在的阜南县第七小学新校区,在校生由8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名,附属幼儿园的小朋友由20多人增加到人。”随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从外面回流的学生比例很大“,该校教导主任张德静说。

鹿城镇城关中心校总支副书记甘常新介绍:项集小学被县七小托管后,资金向这里倾斜、城区教师与这里教师互派走教,改善基础设施,通过从年到年3年时间精心打造,过去的短板得到了有效改进。

上下齐心,“软硬兼施“结硕果

年12月份,阜南县成立了均衡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融资8个亿,对全县公办中小学校(含幼儿园)实施硬件改造,实现”弯道超车“,年阜南县在安徽省申报的12个县(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级评估验收中以第一名的成绩,高票通过评估验收。硬件的提升,为阜南县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阜南县教育局局长陈刚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年下半年,有人说赵集镇冷庄小学招不到学生,想改造扩建,当地群众在学校门旁种有菜地,又不同意出让,建议取缔掉。那时候我刚来教育局工作,对很多情况还不太熟悉,所以就说下去看看再做决定。

陈刚介绍说,后来他同赵集镇有关领导一同去实地查看,镇里还安排了一辆挖掘机,意思是如果和群众谈好了,就开始动工。到学校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在围观。一名老汉叫嚷着,“想占用我的菜地,门都没有!稀稀拉拉几个人,这是学校吗?下学期我孙子也转学,不在这念了”!听明白了意思,他便上前和这位老汉介绍了自己的身份,并恳切地说:”如果我们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建议把县一小搬到这里来,你们可欢迎、你可支持?“

老汉上下打量了一下陈局长:”你说话可当真?要是那样的话,我们绝对支持,说话算话!“陈局长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群众的期待与渴望。

经过教育局向县委县政府请示,阜南县第一小学(西校区)的问题得以解决,年顺利挂牌,当地老百姓异常开心。

尤为重要的是,年6月,阜南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关于阜南县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意见》,为大力建设教育共同体提供了政策支持。

陈刚表示:老百姓的需求,倒逼着我们去做,他们满意,说明咱们就做对了,我们付出的再多也倍感欣慰。在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全县已形成31个教育共同体(含松散型),名校带弱校,软硬兼施,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形成“一盘棋”思想,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整体得以明显提升,学生从外地回流比例逐年攀升。(陆宏晓魏振强)

来源:中国网韵动安徽

运营总监:鲍安常LJ

#阜南鲍安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