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暖光影最美绽放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

原标题:深挖“三农”题材富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温暖光影最美绽放”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侧记

乡村振兴新征程,光影增辉二十大。年11月6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系列活动之“温暖光影最美绽放”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电中心演播厅举办。会上,来自国家影视行业和地方政府的负责同志、国内影视创作发行放映三大版块的业界大咖、乡村电影放映员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三农”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农村电影事业发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话题,进行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的探讨、交流、互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乡村电影建言献策,为农村题材电影创作把脉,共话共建共创影视传媒事业的未来,推进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开新局、创新章、谱新篇,用镜头记录美丽新农村,用光影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三农”搭建平台电影架起桥梁

“‘三农’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聚焦乡村振兴主题,创作优秀影视作品,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广大影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孙密宏在致辞中开门见山地说,“电影是时代前行的印记,是优秀文化的承载,是美好生活的画卷。办好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是影视传媒工作者聚力乡村、聚焦‘三农’的一次生动实践。要以‘三农’为基,搭建一个平台,共创更加鲜活的乡村电影;要以电影为媒,架设一座桥梁,共促更加繁荣的乡村文化。”

孙密宏指出,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助力发展农村题材影视作品,构建更加坚实的电影发行放映平台至关重要。要深挖美丽中国、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三农”题材富矿,讲好“三农”故事,唱响“三农”声音,共创新时代影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孙密宏阐述,电影就像架设在繁荣乡村文化艺术创作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一座桥梁,健全乡村电影发行放映体系,乡村文化就会“活”起来;电影聚焦农民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乡村文化就会“亮”起来;用电影沟通串联乡村公共事业,乡村文化就会“强”起来。要借助农民电影节的聚合力,坚持政府搭台、文化唱戏、产业助力、群众受益,让乡村电影发行放映更具生命力、持久性。要积极培育发展乡村电影发行放映产业,依托国家政策,发挥本土优势,构建制作、发行、放映于一体的影视联盟,开拓以电影为主体的演出市场,因地制宜带动乡村文旅、主题节庆、特色农产品展映等特色文化产业,共促农业农村文明走向新的辉煌。

展示“三农”窗口乡村振兴平台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长淮之源、伏牛之脊,物华天宝、玉润花香,四圣故里、人杰地灵,市域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经济总量位于河南省第三。”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华锋在致辞中,如数家珍般地向与会嘉宾推介,南阳是一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山青水秀的生态宜居绿城、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新城,是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周华锋称赞,农民电影节是展示“三农”发展的窗口、传播中国优秀农耕文化的载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平台。南阳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仅着力推动农民群众持续增收,而且高度重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深入开展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投入设备套、多位放映员,放映40多场,累计受众达余万人次。

周华锋表示,南阳将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人口市场、区位交通等优势,大力支持乡村电影创作、发行、放映,为南阳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光添彩、贡献力量,并诚邀大家多到南阳走一走、看一看,深入挖掘蕴藏在南阳大地的丰厚文化资源,用“三农”影视作品讲述南阳故事,讲述新时代“三农”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村风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扎实深入生活担当责任使命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盛会,让我们电影人感到很亲切、很激动。”在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主旨演讲开始,著名导演肖桂云高兴地说,“过去设有金鸡、百花、华表等各式各样的电影节,现在又有了农民电影节,而且非常具体实在,让电影人肩负的责任油然而起。”

肖桂云是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获得者,她执导的电影多次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华表杯”政府优秀影片奖,代表作有电影《开国大典》《重庆谈判》《田野又是青纱帐》等。

肖桂云讲述,自己和爱人李前宽都是闯关东的后代,身体里流淌着农民的血液,心灵深处永远保存着对农民的一种亲情、热情、感情。她回忆,自己在上高中、大学的时候,不断地下农村,无论是深翻地、栽稗子、掰包米、收高粱,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对农民有很深的感情。毕业后来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与爱人李前宽先后在电影《青松岭》《战洪图》里边当场记,开始了走向电影工作者的第一步,并且跟著名导演苏里、袁乃晨等在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老一辈导演革命的传统精神和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对其影响和受益很大。在改革开放的时候,面临着很多的电影题材,很多人都愿意到大城市去拍电影。但我们觉得农村是我们最亲密和首起的地方,还是非常认真地到农村去拍电影,先后拍摄了反映上海知识青年到吉林长白山偏远山村插队的电影《甜女》,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大潮来临之际呼吁重视文化教育的电影《鬼仙沟》,反映改革开放历史潮流滚滚向前的电影《田野又是青纱帐》。

肖桂云指出,只有深入生活,才会有对生活的感悟和提升。面对新时代新农民,我们要有新的感悟和体验,找到更深刻的表现手法。作为电影人,应该为农村拍出不负时代的好影片,这是我们电影人的责任使命。特别是在新征程当中,我们是新征程的见证者、亲历者,我们应该拿出我们的全部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一个真正接地气的、振兴农村发展的新农民形象,拍出一部深刻、形象、生动反映今天农民状况的农村题材影片,让这部影片绽放在人们的心中。

挖掘农村题材讲好农民故事

“参加中国农民丰收节第五届中国农民电影节,看到开幕晚会的强大阵势,令我心潮澎湃,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农民昂扬向上的气势,感受到了中国农民电影节应该有的这样一种磅礴的气势和氛围。”在乡村电影发行放映大会主旨演讲上,著名导演尤小刚精神振奋地说。

尤小刚是中国电视剧金鹰奖、中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的获得者,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短视频内容工作委员会主任,代表作有电视剧《紧急起飞》《凯旋在子夜》《孝庄秘史》《杨贵妃秘史》等。

尤小刚回忆,当年自己从部队转业进入电影学院拍摄的第一个片子,就是农村题材的电影《麦客父子》。后来,又拍摄了反映改革开放时期城乡生活中各种机遇和矛盾的电视剧《都市放牛》,全景式展现改革开放的电视剧《狂潮》。

尤小刚讲述,农村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发挥了很大作用,如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朝阳沟》等,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电影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步一步地更加深入人心。下一个百年很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民族复兴、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的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是在同步进行的。进入新时代,中国城市和乡村的界限在进一步融合,将不断出现智慧乡村、智慧城市。电视剧、网剧的发展与广大农村题材都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大型互联网网站已成为一个传播的主要渠道。

尤小刚深刻地指出,农村题材的影视剧是我们创作的一个巨大的富矿,非常有挖掘的潜力。新时代发展在农村表现还是比较明显的,农民不再是简单上的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而是一个积极参与到中国整体建设上的形象。没有农民工,严格地说起来,就没有城市的发展;没有现代农业,严格地说起来,就很难做到中国人端好自己的饭碗。同时,在新与旧的观念交叉中间、在新与旧的关系中间、在新与旧的家庭中间,都发生着很深刻的变化,这需要我们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