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蒙洼:小杞柳撑起乡村振兴“大产业”
————《践行嘱托的阜阳答卷》系列报道
本报讯(工商导报全媒体季思华实习生蒙黎玥张斯佳程梓桐薛良)年8月18日下午,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看到庄台街道整洁、村民生活井然有序,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中华民族同自然灾害斗了几千年,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还要继续斗下去,这个“斗”,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今,一年时间过去,阜南县蒙洼蓄洪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洼儿女的好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阜南县素有“中国柳编之都”的美誉,因为蒙洼湿地上的杞柳即便水漫枝头也淹不死。近年来,阜南县蒙洼人民从“与水斗争”到“与水共生”、“与水共融”,因地制宜、顺遂自然,发展适应蓄洪区生态的现代化农业,当地多家杞柳编织企业“顺水而生”,“借”水生财,使杞柳从过去蒙洼人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命根子”,到如今乡村振兴的“钱袋子”。8月15日,坐落于阜南县蒙洼郜台乡童楼村童庙庄台的阜南县徽源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童明礼见到媒体采访时介绍:“从年建立加工厂,我们一直在铺垫和摸索,现在,我们车间一天能生产多件成品,通过网络平台和老客户订单销往全国各地,预计今年收入50万元。像这个车间用地,政府就没收我们钱。下一步,我们要增购柳条编织机器,扩大网络销售渠道,并打通国外市场。”
在童明礼的扶贫车间,郜台乡童楼村村民杨永梅一手稳稳按住篮子基底,一手穿起柳条,与媒体唠起家常,“俺现在挣两份钱,家里种了几亩地,一年收入元,这几年农忙过后,俺在这里打柳编,一个月就可以挣多元,俺家住在这附近,方便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据了解,童明礼带动了30位附近村民就业脱贫,上至耄耋老人,下至而立青年,都是趁着农闲时节做份兼职,补贴家用。
小小杞柳变成根根“金条”,蒙洼儿女靠着一股杞柳般的韧劲儿“织”出了热烈红火的好日子。采访中了解到,位于蒙洼郜台乡安台保庄圩内的安徽德润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朝玲与杞柳打交道31年,年在政府招商引资下返乡创业,目前,张朝玲和丈夫杨大燕拥有阜南经开区2个厂房、郜台保庄圩1个厂房和租赁1个扶贫车间,先后带动本乡以及中岗、黄岗、于集、方集、洪河桥等十多个周边乡镇多人就业,其中带贫脱贫数百人,拥有产品外观专利20多个,产品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38个国家和地区。为了解决柳编工艺品原材料问题,年,张朝玲和杨大燕在阜南县郜台乡桂庙村流转土地多亩种植杞柳,实现了“柳编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多年来,政府为我们在杞柳种植的土地流转、扶贫车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和出口退税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很大帮助。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解决更多的群众就业致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张朝玲表示。
初秋时节,杞柳闻风摇摆,在阵阵欢笑声中,一辆电动汽车缓缓驶近杞柳地。“俺在这块地里干活5年了,除了除草,俺还编柳编,一个月收入多元,家里的地也没闲着,两份钱一起挣,现在俺家建起了小楼房,你看,俺开的这四轮电动车一万多元买的,就是为了下柳地干活方便。”张朝玲杞柳种植基地的工人马文兰脸上藏不住满意的笑。
与马文兰一起打工的薛振芳之前是贫困户,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她一边操持着八亩地,一边在杞柳种植基地除草,前两年已顺利脱贫。“俺家有3口人,老伴也在这干活,儿子大学毕业在外边工作,俺们60多岁也能挣钱,可不能给孩子拖后腿。”薛振芳说。
蒙洼儿女继续“与水斗争”,这个“斗”是“与水共生”、“与水共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王家坝精神!杞柳只是这份“答卷”上的一道“满分题”,且《践行嘱托的阜阳答卷》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新时代新阶段的伟大征程上,阜阳人民将继续保持昂扬斗志,扎实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让阜阳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建设美好乡村、共圆复兴梦想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