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当我最初从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朋友圈得知朱小蔓逝世的消息时,一时不敢相信朱小蔓就这样走了,随后从杨瑞清、陈绍军等人的朋友圈陆续证实:享年73岁的朱小蔓确实真的就这样走了。从昨天下午到深夜,我的思绪一直不能平静,12年前我在安徽阜南县南山宾馆采访朱小蔓的情景,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年1月2日,我突然接到时任阜阳市教育局长胡涛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朱小蔓将于1月3日至4日前来阜阳参加《破解阜阳三大教育难题》课题研讨会,邀请我全程跟踪采访。
朱小蔓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重量级人物,能全程跟踪采访朱小蔓在阜阳的活动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彼时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的“大班额”曾让无数优质学校的校长们在招生季节关掉手机“躲猫猫”,阜阳市为破解教师队伍、优质教育资紧缺和城乡、校际、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引发的教育难题,以阜南县破解“三大教育难题”为样板,举办全市“破解三大教育难题”课题研讨会,这对承担省教育厅机关功能的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来说注定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接到胡涛的电话我就在琢磨:阜阳市着力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三大难题,这无疑是我必须下功夫采写的一篇重头作品,但围绕朱小蔓写一篇深度访谈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曾有幸采访过季羡林、穆青、贺敬之等几十位文化艺术界名人,但要成功采访朱小蔓并不轻松,朱小蔓是国内知名的教育学者,也是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读者感兴趣的一位教育家,如何提出朱小蔓和读者都感兴趣的话题,直接决定着采访的成败。
我围绕采访朱小蔓连天加夜做功课,新课程改革是当时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广大一线教育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我从新课改的背景、动机、理念、目标及存在的困惑等若干问题入手,列举了一串长长的采访提纲:
(1)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全国各地中小学稳步推进,这次新课改的力度与速度是以往每一次课改都无法比拟的,有人甚至称其为新文化传播运动,这场新课改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目前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您如何评价新课改实施以来对课堂教学所产生的影响?(2)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审与制定都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开发理念,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这些新课程开发理念面临着多元性与确定性、操作性与理想性之间的矛盾,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新课改的初衷与现实有一定的反差,于是在教育界既有新课程的支持者,也有新课程的批评者,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3)据我所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皖北地区的许多地方新课改推进并不理想,许多薄弱学校对新课改消极应对,来自皖北某市的一个调查数据显示:近一半教师甚至不知道“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的区别,你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如何应对?对一些薄弱学校要不要强力推进?(4)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淡化了知识、技能的存在,提高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这与传统以结果取向的评价方式相冲突,中考与高考这种传统的评价制度的现实客观存在,无疑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许多一线老师对此感到很困惑,您如何看待新课程教学与现行的教学评价手段之间的矛盾?(5)针对新课改,作为一线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角色转换、观念转换,才能在新课改过程中大有作为?(6)新课改的教材琳琅满目,教材的多样化旨在为各地区教育部门提供更加自主的选择空间,让学生得到更符合自身实际的语言教材,然而眼下的实际情况却是教师和学校无所适从,选错教材的事时有发生,您如何看等这种现象?(7)新课改之后,一线老师最喜欢听全国名师的经典示范课,许多老师认为观摩教学活动实用易学,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现在有些地方的的名师示范课渐渐变了味,名师示范课不是考虑学生能学到什么,学生有什么收获,而更多考虑的则是自已在课堂上如何出彩,过份的取悦老师,表面看上去很热热闹,听着让人激动不已,但回去之后却没有多大收获。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8)您在中央教科所青年读书会上所作的《让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的经典演讲曾在网上广为流传,您能否就读书这个虽不时尚但却常谈常新的话题谈谈读书对教师成长的作用?(9)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博士曾提出设立“中国读书节”,但余秋雨等人对设立读书节持不同看法,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10)您一直认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现在许多学校的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感到德育教育的难度较大,多少堂德育课往往让一个网络游戏或者负面的顺口溜给抵消了,社会多元化总是感到无从学起。您曾担任南京师大、中央教科所的领导职务,长期以来对德育教育的研究颇有建树,并形成了自已的理论体系,您能否结合长期进行的道德研究谈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上述采访提纲列好后,我就在问自己:朱小蔓这么有名望的学者愿不愿意接受地方媒体记者的采访,愿不愿意回答我提出的这些问题,这么一问我一时心中也没了谱。我边想边给自己吃宽心丸:即便朱小蔓能有空回答我提出的三五个问题,也就知足了。
1月3日下午,在日程紧凑的研讨会间隙,我向朱小蔓提出预约采访的请求:哪怕半小时二十分钟也行,没想到朱小蔓当即愉快地表示,当晚抽空接受采访。晚上8点钟我如约来到她下榻的阜南县南山宾馆开始了对她的采访。
窗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朱小蔓态度谦和,满面笑容,对我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她边接受采访边起身给我倒了一杯开水,逐一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问题,即便是比较尖锐的问题,她没有丝毫回避,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小时。
结束采访时,我问朱小蔓教授:您曾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并曾留校担任安徽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对安徽可能有一种很亲切的感情,新春将至,您是否愿意通过《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转达对安徽广大一线教师的寄语?朱小蔓稍加思索,欣然为本报读者及安徽广大一线教师赠言:“是安徽培养我进入教师职业,我祝愿安徽教师热爱教育,热爱孩子,在新课改中勤奋学习,充实自已,展示才华,成为素质教育的积极推动者。”
年1月30日出版的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从头版转二版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访谈《教育专家朱小蔓纵论新课改》,同期报纸第三版整版刊登了长篇通讯《阜阳市力解制约教育发展三大难题》。两篇文章刊登后在全省教育系统产生了良好反响。两年后朱小蔓教授应邀到阜阳市开坛讲学,见面后我提到发表在安徽青年报的那篇深度访谈,朱小蔓微笑着颔首赞许。
为表达对朱小蔓教授的深切怀念。现将字《朱小蔓纵论新课改》全文附后:
朱小蔓纵论新课改
新课程改革是近几年来课堂教学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广大一线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