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香时节访于集
于集概况
于集乡位于阜南县城东南部公里处,东临淮洪故道,与蒙洼蓄洪库的老观乡相望,南临王家坝镇与洪河桥镇,西南接壤地城镇,西与龙王乡为邻,北靠王化镇,总面积45.5平方公里。于集乡境内大清沟、截岗沟由西向东斜贯而出,贯通全境。洪河分洪道在南部流经乡境。于集乡辖8个行政村,有94个自然庄,个村民组。现有总人口3.1万人,主要以汉族为主,占99.9%,回族仅15人,占0.1%。全乡现有耕地3.38万亩,其中分洪洼地亩。
探访缘起
由于时代变迁,于集乡从古代的商道通衢和繁华之地逐渐变为偏僻闭塞之所,几十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近几年由于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得到落实,于集乡的社会事业、产业经济、环境治理、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于集乡的发展进步,给了我们前往探访的动力,同时于集乡的古代遗迹也是我们探访的兴趣所在。盛夏荷香盈碧池,采风访古正当时。年7月11日,阜南县文化采风团邀集几家自媒体及摄影爱好者一同前往于集乡探访。
于集古韵
于集区域有着辉煌的历史,全乡境内有许多历史遗存。明清时期,于集老街是东西两条交通线的交汇处。南北方向是由颍州经王化、红林、钐岗至朱皋集的大路。东西是由西北经狼头店过于集傅岗大桥至老观港,然后渡淮南抵大别山的交通线。两条交通线,促进了贸易和经济发展,奠定了于集在明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于集原有两座牌坊,十分精美、壮观,这两座牌坊一座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一座是清乾隆年间的。有民间谚语说淮河两岸有三美:寿县的城墙,于集的牌坊,固始的婆娘。可惜的是,这两座牌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毁了,只留下了阜阳摄影师贾振忠拍摄的一张“永著芳辉”照片以及屹立于桥头的一对石狮子。
于集街往南有红林庙,应为明代始建。此地明代移民较多,又有大量军屯存在。在明《正德颍州志》中,红林不仅是地名,还是地理参照系。当时红林是有集市的,虽然不大,但它地处交通线上,因此显得很重要。红林庙南面的李集,是清代红林集贸易南迁的结果,因此李集也是一个古老的集市。
本次探访还去了程楼村的古城子。在这里,我们邀请了几位老人进行交流,他们介绍了古城子的见闻。据说这里出土过石斧,许多陶器残片,还有一口榫卯砖古井。老人们说,这个台子以前没人居住,就是一处四方的高台。年,淮河发了大水,洪水退去,政府才组织低洼处的居民搬迁到古城子上。老人们还说,以前县里来人考古,最后说这个古城是东汉以前的城。古城子究竟是个什么城?这个城叫啥?为什么东汉以后的一千多年无人居住?它又是怎么在历史上消失的?这诸多疑问,还需要慢慢考证。
于集街西一公里,有李谷堆,传说是五代名臣李谷之墓。李谷进士出身,历事三朝,官至左仆射,行宰相之职。李谷堆曾多次遭盗挖,文物损失不可估计。李谷堆已被政府做了保护,准备围绕谷堆建一处小公园。这次探访,在李谷堆的巨大土堆上,竟然捡到了一些古砖及陶器残片。
于集街东有一处古墓,传为张翰林墓,墓前有石人、石马、石烛台等。这些东西上世纪八十年代还存在,后来逐渐遗失。
穿越于集乡的清沟,古时候分为南北两沟,其实它们是古代水利设施“清陂塘”的灌溉渠,长度有六十余里。这两条清沟,在宋代欧阳修和苏东坡知颍州时曾主持疏浚过。
本次采风还去了席老家村,这里有个农耕文化亭,里面收藏了三方清代石碑。经现场勘查,此三方石碑均为大清光绪年间墓碑,一方为乔姓墓碑,碑中刊有墓地大小及土地使用与买卖的规定。另两方为席姓墓碑,经对比原来是父子两人的墓碑。三方碑的历史只有百余年,上面镌刻的人名对于家族研究有意义。
于集今辉
采风团一行在于集乡领导罗响同志的带领下,对于集乡的经济发展和乡村建设进行来走访。
我们看到于集的街道干净整洁,井然有序,比前几年有了巨大的提升和改善。沿街的店面焕然一新,集市贸易兴旺火红。
我们看到农村的房屋都是别墅一般,有连栋而建,整齐美观,也有独栋洋楼掩映在绿色之中。于集乡百姓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于集乡的主干道修得很漂亮,黑白路标干净耀眼,道路两旁绿树成荫,花草竞芳,放眼一望,心旷神怡。乡村道路全部混凝土硬化,村村庄庄通汽车的愿景已全面实现。
采风团来到位于程楼村百合养殖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专业养殖“青年鸡”的企业,所谓“青年鸡”就是从雏鸡到成年前的阶段。现在养鸡行业已出现专业细分,有专门孵化的,有养殖蛋鸡的,有养殖肉鸡的,因此产品渠道更明确,经营管理更专业。目前该合作社已建起钢构保温场房二十栋,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和智能化管理,企业效益十分可观。
我们来到位于洪河分洪道边的清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里原是一片逢雨必淹,而且只能长草的低洼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清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实现了种养结合的经营模式,实现了低洼地的彻底改造,成为综合农业开发的样板。目前该公司总面积余亩,养殖有鲢鱼、黄鳝、龙虾,有鹅、鸡、羊;种植的有莲藕、景观树、果树、蔬菜等,综合种养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单产效益。下一步计划将垂钓面积扩大,发展休闲产业。
在傅岗西面的低洼处,有一片光伏基地,大约亩。黄泥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光伏板下空间发展驴、牛繁育养殖,同时利用堤旁沟塘养殖鱼虾,使低洼地的产出效益成倍提高。三年来,该公司已累计出栏驴、牛将近头,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驴、牛存栏量多头。
我们沿清沟从东到西,看到不少农业项目和家庭农场。有莲藕虾塘,有鸡鸭养殖,有百亩朝天椒,有风景树育林基地,有已经成材的泡桐林,有草坪育养基地等等,这些产业无不透出良好的前景和勃勃生机。
驱车在于集乡走了一圈,大家感受到于集乡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于集乡已从一个地处偏僻的传统农业之乡变成一个因地制宜、多业并举的繁荣之乡。相信于集乡未来将社会更发达,经济更繁荣!
于集风尚
倡导积极进取、好学上进、敦良有序、和谐睦邻的乡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透过在于集乡的走访,我们深刻感受到这一点。
教育是开昌明乡风之路,更是树道德新风之举。于集乡非常重视教育事业,尤其在基础教育方面做得很好。于集中心小学、八里小学,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营造方面都有许多亮点。
本次采风,我们去了较为偏僻的程楼村小学,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干净整洁的校园,规范化的体育场,标准的教学楼,还有漂亮的教师周转房。校园里绿草如茵,花草灿灿,虽然此时已放假,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欢快愉悦。据程楼村书记张金业与校领导介绍,程楼村小学不仅教育教学设施完备,更主要的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教学质量,在校学生也保持在人以上,这在各地的村小中很少见。在这里我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下一代的寄托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走访中,许多企业主对于集乡党委政府心存感激,他们说政府对我们的支持太给力了,在政策、用地、资金等方面都给我们极大的帮助,从不涉及经营管理,也不搞摊派。回到镇里,朱林书记的一番话印证了企业主的说法。朱琳说:乡党委政府对产业项目的支持,坚持在服务层面,不越位,不替企业主决策,也就是政府作政府的事,经营是企业的事。党委政府要把政策用足,积极协调,打造好营商环境。
正是有了政府对产业项目积极合理的支持,企业主们对党和政府心怀感激。他们把这感激之情又回馈给社会,形成了感恩传递的良性循环。企业主们,有的捐资助学,有的关爱老人,有的投资公共建设,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于集乡籍的外地成功人士也纷纷回报家乡。就在我们走访当天,有一位企业主帮助十位困难人口缴纳了新农合医保。
在于集街上,有一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青年陈俊山。他是于集乡洪庙村人,自幼因病致残,身材不足一米,因行动受限,未能就学。但他克服重重困难,用超常的毅力,学会了上网、做电商、修手机,不仅做到了自食其力,还做到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陈俊山,就是于集人积极向上的典范。
古韵今辉于集乡,发展路上正昂扬。我们有理由相信于集乡的前景,将是大道康庄!
来源:阜南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