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总监:鲍安常LJ
年10月19日整理
春华灼灼
秋实离离
当清爽的风拂过颍淮大地
辛苦劳作的人们
将迎来一年里最美的“丰”景
在新时代
焕发蓬勃生机的古老土地
又飘起了五谷丰登
稻香两岸的旋律
稻田一眼望不到头,也几乎看不见人,只有收割机来回穿梭,一切都在种粮大户刘成林的掌握之中。由于处在淮河行洪区,地势低洼,这里的土地被称为“不漏地”。
刘成林是阜阳市阜南县洪河桥镇白集村种粮大户。在父辈以前,为了从地里多刨些粮,那时的人们赶着耕牛,拿着镰刀。到了刘成林这一代,机械不断更新换代,粮食也越打越多。
然而,丰收背后,挑战也在逼近,长时间开垦,不合理耕作,黄土地瘦了,薄了,硬了。
年,在外创业的刘成林毅然回到了思念的故乡,开始从外地引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利用小龙虾的生活习性,给土壤增肥。谁知,因为没有经验,效果不理想。
“现在我们每亩地只放40斤虾苗
从前我们每亩地放70斤
那时候虾长得还不大
成活率还不高”
刘成林告诉记者
刘成林没有气馁,辗转各地,多方求教,一年后,这里的水田变得松软了,龙虾也多了起来。“稻虾共作”的成功,让农民在四五月份卖龙虾,十月份收水稻,遇到好年景,一亩地一年的收成就有近万元。
对刘成林来说,保护这片黄土地,不仅是守住农民的命根子,更是为了端牢百姓的饭碗。
“今年我们多亩地
龙虾收成应该在6万斤
这秋季水稻
现在预测
应该在60万斤左右”
刘成林高兴地说道
万物土中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人们用心耕耘,享受着它的馈赠。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变的是耕种方式,不变的是人对土地的眷恋。
刘成林说:“现在我经常到田间走走,看看我们的水稻,能卖到大江南北,心里非常高兴,还有自豪感。”
肥沃的田野
喜庆的丰收
承载着多少奋斗与追求
又寄托着多少深情与希望
丰收的背后
是勤劳,是坚守,是创新
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生生不息
来源:爱阜阳
记者:张博潘登司东
运营总监:鲍安常LJ
#阜南鲍安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