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话中国安徽阜南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阜阳市下辖的一个县。阜南县境内的王家坝闸处于淮河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对于控制淮河汛情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被誉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奔流不息的淮河水不仅哺育了两岸生灵,更赋予了他们同样勤勉的性格。淮河北岸有一方寸之地,千百年来古老的技艺在这里薪火相传,质朴的乡民在这里代代生息。

历史

公元前年,宋国国力日盛,宋襄公想要楚国将其靠近中原的附庸国分给宋国。他邀请齐楚两国在宋国边境鹿上城外举行会盟,借此昭示自己的盟主地位。大军云集,舟车如蚁,鹿上因这次会盟蜚声四海,永载史册。

“(淮水)又东过原鹿县南,汝水从西北来注之。县,即(春秋)之鹿上也”。根据《水经注》记载,春秋时的鹿上就是现在阜南县阮城村,这是阜南人从小听长辈们提起,并为家乡感到自豪的事。

纵观古今,淮河在阜南县城穿境而过,淮河航运可北上运河,南下长江,东入大海。发达的水运给这片土地带来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商贸,更让它成为淮河流域的战略要地。难怪这里会成为宋襄公会盟群雄的理想之地。

多年来许多考古工作者到访阮城村,他们惊喜地发现鹿上古城坍塌后留下了大量古城砖,当地百姓用这些古砖盖成他们世代居住的民房。这些珍贵的古物因此留存至今。

现在,阮城村这些古砖民宅已经成为阜南县的一大奇观,吸引着全国各地无数访古来客。

鹿上会盟,让阜南县域的这片土地千古留名。东汉时,此地置原鹿县。年,因地处阜阳之南,史称“阜南县”。

时至今日,阜南仍属淮河流域兴旺发达之地。京九铁路及两条省道、两条高速公路在这里蜿蜒交织。东部商贸发达城市与西部资源丰富省份借此地遥相对话。天地轮转,岁月变迁,阜南始终保持着它的通达与繁荣。

考古

年6月25日,一场雷雨过后,一位叫徐侠中的渔民和父亲来到月牙河台家寺附近捕鱼,撒了几网均无收获。于是徐父来到月牙河南岸奋力把网抛向远处。

当他再次收网时,明显感到比以往重了许多。捞上来一看,网内竟然不是鱼,而是一个巨大的器物。

相关部门闻讯后,立即成立专家组,对这件巨型器物进行鉴定,根据其形制、纹饰,专家确认,这是一件罕见的商代青铜祭祀礼器。

经过复杂的清洗和修复,它的精美容貌得以重见天日。专家将其命名为“商龙虎纹青铜尊”,也就是后人熟知的龙虎尊。

龙虎尊高半米,口沿开阔,外形像一口水缸,肩部浮雕三条蟠龙跃跃欲飞。腹部塑双虎食人纹。

构思精巧,刻工细密,整体由18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浑然一体,毫无痕迹。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冶金铸造技术就已经达到空前水平。作为商代铸铜技艺的巅峰之作,龙虎尊的形制、雕刻工艺在当前亦堪称举世无双。

安徽博物院藏有一件龙虎尊的复制观赏品,龙虎尊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原件,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龙虎尊的发现处台家寺遗址被确定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年到年,考古专家对台家寺遗址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大面积发掘。殷商文明的神秘面纱由此被揭开。七座商代墓葬分布在月牙河南岸。墓室北端因常年遭受河水冲刷毁坏严重,大量青铜器随河水漂流而出,龙虎尊就来自其中。

年大面积发掘以来,除了7座商代墓葬,考古队还在这里发掘出16处商代房屋遗迹,个商代灰坑以及一个罕见的大型商代铸铜作坊。

这是考古学家在商代都城以外首次发现铸铜活动遗迹,打破了此前考古界普遍认为的夏商时期的铜器只能在都城铸造的观点。

台家寺遗址集中展示了商代先民生产、居住、安葬等场景,在规模上是整个南方地区仅次于三星堆和盘龙城的大型建筑群落。

台家寺遗址向人们表明,阜南是殷商时期淮河流域青铜文明的中心,也让阜南在今天成为中原商文化的代表。

阜南的兴旺发达离不开历代先民的努力。新一代阜南人正带着先民的祝福,为后世子孙更美好的生活拉开序幕。

水利

淮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但同时,淮河也因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的桀骜不驯源于它独特的地形分布。淮河全长千米,首尾两端高度落差米,但其中将近90%的落差集中于上游即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西部。

这样的地形分布导致上游洪水在短时间内汇集到中游,又因中下游地势平缓下泻不畅造成洪灾频发。

阜南县王家坝镇恰恰位于淮河中游与上游的衔接处。洪灾发生时,淮河中下游两省百姓的安危皆系于此。因此,王家坝镇成为控制淮河灾害的咽喉之地。

阜南县王家坝闸修建于年。它是安徽省濛洼行蓄洪区的进水闸。濛洼行蓄洪区是安徽省政府为应对淮河灾害举全省之力修建的一个蓄洪区。蓄洪量达7点5亿立方米,这样的蓄洪量世所罕见。王家坝闸因此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

7年7月,淮河上游洪流咆哮着向中游扑来。如果不加引导,洪水将一路向东席卷安徽、江苏两省,甚至山东、江西等地也难以幸免。

王家坝开闸蓄洪,濛洼行蓄洪区像一个口袋稳稳地把洪水猛兽兜在其中,换来淮河中下游几省百姓的平安,然而蓄洪区16万居民的家园和万顷良田,却在眨眼间被吞没。

这次蓄洪16万百姓无一人伤亡。洪水退去后人们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从7年到现在,淮河流域再也没有发生过大型洪涝灾害。

阜南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日夜劳作、生产,伴随着甘甜的淮河雨露,他们已经耕耘出一方更肥沃的土地,建设出了一片更美好的家园。

危难面前,王家坝人舍小家、为大家,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同胞的安宁。这种无私无畏的王家坝精神,让阜南人四海扬名,也书写了一段当代中国的治水传奇。

民俗

将岁月涂抹在脸上,丝竹间交织着淮河淹水的情韵,唇齿间吐纳阡陌人家的故事。这是嗨子戏呈现出的动人模样。

嗨子戏诞生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淮河两岸洪灾频发,百姓们纷纷南下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他们以表演嗨子戏来换取填饱肚子的米粮。

早期的嗨子戏大多是即兴演唱,内容简短随性,无法塑造各种角色,更不能表演复杂剧情。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淮河流域特色剧种,阜南县嗨剧团将嗨子戏进行了改革。

嗨剧团在嗨子戏以打击乐伴奏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管弦乐伴奏。嗨子戏在唱腔、剧本、音乐、服装等方面完成了华丽转变。

年,嗨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嗨子戏时而哀婉悲愤,时而欢快潇洒。它伴着山河动荡,伴着阜南人的生活起落,传递着古往今来在这方土地上生长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

手艺

阜南人柳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地有句谚语“笆斗满、家财旺”,因此笆斗必须结实,耐用,不漏粮。

杞柳每年必须在7、八月份收割,收割过早其韧度不够,收割过晚又很难剥皮。编制前,柳条要经过晾晒、药水浸泡、蒸煮等一系列工序,这样编制出的工艺品才不会起毛或起皮。

柳编的核心技术在于编其手法千变万化。阜南柳编以编制农村生活用具为主,逐渐转为装饰用品。从实用转为装饰,是柳编手艺最有潜力的出路。阜南柳编从农耕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现代审美情趣的创意表达。

如今阜南柳编已拥有一万多个种类,产品不仅风靡全国,更远销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从人水相争到人退水进,阜南人民从来没有逃避这片土地与生俱来的枷锁,反而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间趋利避害,将千百年来难以消除的水患变为发展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

千百年来,这片灵动的水土滋养出绚烂的文明。无畏的奉献精神,筑起冲不垮的桥梁。千里淮河的甘甜与苦涩,让阜南化茧成蝶。

阜南,一幅江河泼墨,刻画出民族的风;一曲俚家吟唱,唱出淮河儿女的顽强,一颗璀璨明珠,照耀新世纪美好河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