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省委宣传部主办的“‘皖’若春风——农村思政大舞台”示范活动在阜南经开区白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与会人员参观了红色展品陈列厅。其中,部分展品来自地城镇红色记忆展览馆。年10月,阜南县红色收藏爱好者张玉涛拿出余件藏品,在地城镇红色记忆展览馆展出。一年多来,累计接待参观者多批次、多人次。
再次拜访
第一次结识张玉涛,是年6月专程到阜南县地城镇参观红色记忆展览馆。当时,他身着棉布T恤,一顶黑色太阳帽,身材微胖,说起话来不紧不慢。
红色记忆展览馆临近G国道,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向南7公里跨过洪河就是河南省淮滨县。紧邻枫柏岗景区的展馆占地约平方米,是一处坐东朝西的四合院,门前有停车场。记者近日再次拜访时看到,这里与去年并无太大变化,室内外依然是红砖铺地,院内有两座木质凉亭,顶上铺着稻草,拙朴的设计与周边环境较为协调。
展馆分历史陈列馆、抗日战争馆、解放战争馆、阜阳英模馆、雷锋纪念馆、大国重器馆六大展区,参观顺序从进门右手边开始,依次按逆时针排列。在历史陈列馆入口,是领袖人物的亚麻石膏像,通高1.2米。“这是年前后从蚌埠知名红色收藏家刘建军那里收来的,从落款上看,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师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在上海生产的。”张玉涛说。
红色情结年,张玉涛出生在阜南县龙王乡一个农村家庭,在姐弟四人中排行第二,父亲是修自行车的手艺人,母亲是小学教师。初中毕业后,他跟随父亲在龙王街头修自行车,年6月到北京谋生。
起初,张玉涛在建筑工地跑业务,主要销售马桶、水龙头、浴缸等洁具,月工资元。由于做过几年生意,他头脑灵活,老成持重,销售业绩不错,被提拔为洁具公司销售管理人员。年,他在北京市大兴区按揭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算是在北京落了脚。和很多同龄人一样,他是听着红色歌曲、看着红色电影长大的,生活稳定下来后,张玉涛又念起自己的红色情结。
那几年,张玉涛多次到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闲逛,结识了不少红色收藏家,一来二往熟悉起来,张玉涛决定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红色收藏上。年的一天,张玉涛在古董市场发现了一件宝贝——“中共第一次党代会纪念船”铁质搪瓷盆。虽说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产品,但因为数量少,在收藏市场相当受珍贵。“买一个掉了瓷的搪瓷盆,花了块钱,相当于我当时大半个月工资,咬咬牙买下来后,家人当时感到不理解。”张玉涛说,如今,展示在历史陈列馆的这个瓷盆,看起来与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搪瓷盆并无二致。但是,“南湖游船”的立体图案和“年国营上海搪瓷二厂”的落款,体现出其不同寻常的价值。
藏品珍贵
从那以后,张玉涛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一有空,就往全国各地跑,收藏了大量红色藏品。20多年来,他累计花费多万元,收集了多种、上万件红色藏品,至今一件都没卖过。年,张玉涛卖掉大兴区的住房,在临近的廊坊市固安县买了一套商品房。年儿子高考后,他又卖掉了固安那套房子,所有积蓄都用来购买红色藏品。年,张玉涛回到阜南老家,把精力放在开办红色记忆展览馆上。当时,展馆布展面积约平方米,装修花了十多万元。
在依次排列的6个展厅中,前4个展厅的展品最为丰富。从老照片、老画报、旧报纸、旧书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刀、长矛,再到侵华日军使用过的军刀、大衣,队旗,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各种胸章、徽章、航模,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观后仿佛回到了革命战争年代。“我的收藏品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两个时期,由于布展面积有限,目前展出实物不到全部收藏品的五分之一。”张玉涛说,像年8月10日“苏中区第二地委资料室火线报社”的手写号外:《日寇无条件投降》,在参展的多件藏品中非常珍贵。再如年署名“周处长”的会议记录本,详细记载了皖南事变经过,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这段时间,不断有省内外参观者前来参观,通过一件件展品重温中国共产党年间走过的光辉历程。“每一件展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我要把这些故事整理好,讲给参观者听。”张玉涛说,现在,家人都很理解他。尤其是母亲、爱人、弟弟经常来帮忙,向游客介绍展品背后的故事,在很多方面给予他很大支持。
对张玉涛也来说,收藏并公开免费展示红色藏品是一种情怀,县里每年支持5万元办公经费,基本可以维持开支。他希望更多的人前来参观,让人们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历程,激发大家坚定信念、用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尚原野苗雨薇田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