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技之乡,姜尚故里安徽临泉县国土空间总

1.临泉县简介

临泉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是安徽省的西北门户,位于黄淮平原的西南端,安徽省的西北部。与皖豫两省9个县市区接壤,县域总面积平方公里,下辖5个街道、21个镇、2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零时,临泉县户籍人口.6万人,是全国第一的人口大县,常住人口.84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50.5万人。年实现GDP.3亿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3.0:24.2:52.8。

临泉所处位置

临泉,古称沈地、沈子国。公元前年,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载被封于此,建沈(子)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年)置寝县,西部置平舆县。民国二十三年(年)9月,阜阳县西乡设立新县,因县城濒临泉河,故名临泉县。民国二十四年(年)1月正式成立临泉县,驻地沈丘集,属安徽省第七专员公署。年起属安徽省阜阳市。

临泉孕育了百家宗师姜子牙、东汉才女蔡文姬、百步穿杨养由基、著名画家吕霞光等杰出人物,是姜、吕、高、沈等姓氏的发源地;孕育了肘阁抬阁、临泉杂技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团队超千家,先后获得“中国杂技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人力资源开发试点县”、“全国畜产品生产百强县”、“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合作示范县”等荣誉。

临泉县行政区划图

2.目标战略2.1发展定位

临泉县作为长三角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和皖北振兴的重要平台,需要贯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要求,落实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皖北振兴、就地城镇化四项重点任务,落实“六县战略”,打造“一城一区四地”。

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皖西北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先行区、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皖豫边界有影响力的商贸物流基地、高品质中原旅游目的地、优质人力资源开发地。

2.2发展目标

至年,临泉县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中原旅游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皖豫边界商贸物流基地地位更加凸显,现代化中等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美好生活谱写新篇章,人的全面发展、全县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3空间策略

绿色发展、底线约束: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水资源约束,落实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管控要求和约束性控制指标,严守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底线。

阜临一体、区域联动: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中部崛起战略,优先和阜阳市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强化杨桥城市副中心,优化泉河景观,促进产业联动,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互联互通。

城乡统筹、适度集聚:优化提升中心城区能级,高质量建设重点镇和特色小镇,稳步推进一般镇发展,逐步优化村庄分类和布局,逐级完善和提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产业提升、增强动能: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转移机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绿色建筑建材、电子信息、化工医药、皮革纺织“1+4”特色产业,强化园区载体建设,促进回乡创业。

中心提质、组团发展:强化县城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平台作用,提升中心城区能级和品质,构建县城主中心、杨桥镇副中心结构,塑造高品质魅力空间,完善社区生活圈服务功能,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2.4区域协同

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强化和长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落实《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有序承接沪苏浙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机械电子、轻纺服装等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积极承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落地,强化产业互补与协同合作。

落实中部崛起战略,协调豫皖边界地区设施建设。加强与河南省新蔡县、平舆县、沈丘县、项城市、淮滨县的经济联系,强化农业产业化、商贸物流等方面的协作,形成资源互补、产品错位的发展态势,落实沿淮铁路、合周高速、蒙城-阜阳-遂平高速和国省公路跨省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县乡道衔接贯通。

推动阜临一体化发展,强化交通互联、产业互促、生态共治。引导临泉东向和阜阳市联动发展,打造临泉经开区(临庐产业园)、杨桥食品工业园、精细化工园等产业平台,构建临阜产业走廊;通过G改线、S升级、西湖大道西延和市域轨道S3线,强化交通互联;落实泉河上下游水环境治理措施,促进泉河沿线生态环境共治。

强化和界首市、阜南县合作,提升市域西翼协作水平。和界首市强化产业和商贸合作,协调城北片区和界首市之间的用地布局,便捷城区间交通联系,协调泉河及其支流生态保护和水系治理工作。和阜南县强化农业产业化合作,协调沿淮铁路、确山-阜南高速选址,提升县乡道连通水平,协调洪河、界南河、谷河生态保护和水系治理工作。

3.国土空间总体格局3.1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可逾越的红线。

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障粮食安全,坚持数量和质量保护并重,在现状耕地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则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将重要农产品基地内的耕地、水土光热条件好的耕地、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以及其他可稳定利用的耕地优先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全县划定耕地.47平方公里(.32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65.01%,划定永久基本方公里(.8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9.04%。

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和水源涵养等生态服务功能极重要区、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极敏感区等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的生态空间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6.98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0.92%。

合理化定城镇开发边界:在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顺应自然地理格局,避让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域,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严控城镇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格局。全县划定城镇开发边界96.22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23%。

3.2落实细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落实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将保障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安全的重要区域划入农产品主产区,包括谭棚镇、老集镇、滑集镇、吕寨镇、长官镇、张新镇、艾亭镇、陈集镇、韦寨镇、迎仙镇、瓦店镇、姜寨镇、庙岔镇、黄岭镇、白庙镇、关庙镇、高塘镇、土陂乡和陶老乡19个乡镇级行政区。

完善城市化地区布局:将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划入城市化地区,包括县城所属街道、杨桥镇、单桥镇、鲖城镇、宋集镇。

主体功能区布局

3.3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为基础,统筹发展与安全。

构建“一核两轴、两区几廊”国士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一核”:中心城区综合发展核。

“两轴”:T字形空间发展轴,包括G高质量发展轴和G辐射带动轴。

“两区”:北部城乡融合发展区、中部和南部高效农牧示范区。

“几廊”:泉河、洪河、苔河、界南河、流鞍河、涎河、阜临河和临艾河8条水系生态廊道。

国士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3.4构建现代农业空间格局

引导农业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集聚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临泉县农业生产形成“一核两区”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核:现代农业科技与加工服务核心。

两区:北部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南部高效农牧示范区。

农业空间格局

3.5构建生态保护格局

构建“四区八廊、平原林网”生态空间格局。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经整合优化保留泉鞍洲省级湿地公园、鹭鸟洲省级湿地公园、桃花岛湿地公园和南天门湿地公园4个湿地公园。

保护四大重要生态片区:泉鞍洲省级湿地公园、鹭鸟洲省级湿地公园、桃花岛湿地公园和南天门湿地公园4处湿地公园。

维育八条重要水域廊道:泉河、洪河、谷河、界南河、流鞍河、涎河、阜临河、临艾河。

打造平原林网生态基底:充分利用沿水系、交通线的林地资源,强化农田防护林建设,突出乡土树种和地方特色,形成平原林网体系,实现生态空间的互联互通。

生态空间格局

4.城镇空间格局4.1优化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一主一副两轴三带多点”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一副:主中心县城、副中心高铁片区共同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

两轴:T字形空间发展轴,由G高质量发展轴和G辐射带动轴组成。

三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国省道向外辐射,包括向东南的S、向西南的S和S。

多点:建设宋集镇、鲖城镇、老集镇3个产业重点镇,姜寨镇(钓鱼小镇)、长官镇(杂技小镇)2个特色小镇。

城镇空间结构

4.2建设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城镇空间

城镇等级分为中心城区、重点镇和一般乡镇。

中心城区:提高新型城镇化承载能力。

重点镇:支持杨桥、鲖城、宋集、老集建设产业重点镇,支持长官、姜寨建设旅游重点镇(特色小镇)。

一般乡镇: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主要承担农业服务功能。

城镇等级

4.3引导产业空间合理布局

构建“一区、五园”的产业空间布局。

一区:即临泉经济开发区(包括临庐现代产业园),是全县产业兴城、工业突围的动力引擎。

五园:结合各产业园区优势实现特色集聚发展,杨桥镇建设杨桥食品产业园,鲖城镇建设鲖城皮革循环经济产业园,宋集镇建设宋集轻纺产业园,谭棚镇建设临泉县精细化工产业园,老集镇建设老集农副产品物流园。

推动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姜尚文化、古沈文化、杂技文化等优势资源,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以魔幻之都、中环格林童话世界、古沈国历史文化园等为核心的泉鞍洲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沈丘集老街、临泉城隍庙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长官杂技小镇、姜寨钓鱼小镇、杨桥射箭小镇等旅游名镇,培育以荷花村、坡寨村、东马寨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特色景点。

4.4完善公平共享的城乡生活圈

构建公共服务设施四级体系:引导区域公共设施集约建设,最终形成“县城(第一层级)—镇区(第二层级)—中心村(第三层级)—自然村(第四层级)”的四级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完善社区生活圈:加强社区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达性、便利性与覆盖度。依据《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完善社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商业服务、市政公用、交通场站、社区服务等基本配套设施。

城镇社区生活圈要素图层布局图

5.优化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5.1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

优化形成“东进南拓、西优北展”的发展方向。

东进:即引导县经开区向东发展,完善高铁片区功能。

南拓:即城市居住和服务功能继续向南拓展。

西优北展:即协调中心城区和泉河、流鞍河的空间关系,坚守生态红线,提升城西文旅新城服务水平,推动泉北片区再开发。

打造“一带三轴,四心七片”空间结构。

泉河-流鞍河魅力滨水带作为城区生态绿源,形成水城相依的空间格局,强化光明路、姜尚大道、兴泉大道城市拓展轴线,以自然水系、城市道路划分七大城市片区,包括老城片区、政务片区、城南片区、城北片区、城西片区、经开片区和高铁片区,建设老城商业中心、行政文化中心、产业服务中心和高铁服务中心。

中心城区空间格局

5.2完善城市公园体系

高品质打造城水绿交融的绿地系统:规划以泉河-流鞍河带状绿地和城郊田园为骨架,滨河绿地为纽带,结合历史遗迹、道路绿化等,形成公园绿地均衡分布的绿地系统。

高质量推进城市公园建设:构筑由“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组成的多层次、多要素的公园体系,消除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结合服务半径优先增加城市公园绿地。依托绿道串联公园系统,形成全民共享、覆盖全域的绿色网络。

城市公园体系

6.文旅格局6.1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保护利用

构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传统村落保护:省级传统村落1处(沈丘集村)。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遗存保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处;历史建筑13处;古树名木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

历史文化遗产

6.2提升城乡特色风貌

彰显全域总体风貌:延续临泉水绿田园格局,营造体现皖北平原地域特色的田园城市。保护并挖掘姜尚故里、杂技之乡、红色足迹等历史文化资源,彰显临泉西周文化底蕴。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中心城区形成“一带一环多点”的总体风貌框架,与“河、绿、城”的整体性水绿人文意象。

营造乡村特色风貌:加强乡村地区的风貌管控,体现田园风光与当地特色。

7.综合交通运输体系7.1完善区域对外交通

抢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加快形成多维多向联系通道,缩减临泉和长三角主要城市间的时间距离。

一机场:临泉通用机场。

二航道:泉河航道、洪河航道。

三轨道:郑州-阜阳高铁、沿淮高铁、市域轨道S3线。

四高速:滁新高速、合周高速、蒙城-阜阳-遂平高速、确山-阜南高速。

五横六纵国省干道网。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7.2便捷城市内部交通

城市道路:优化路网结构,构建“六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结构。

静态交通:构建“配建停车为主、公共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供给模式,因地制宜开展公共停车场建设。

公交系统:推动常规公交设施建设,优化人性化公交接驳换乘,提升公交吸引力。

慢行交通:秉持“完整街道”理念,持续提升道路慢行系统品质,满足居民交通、生活、休闲、游憩等各种功能需求。

城市内部交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6894.html